出版部 - 會員創作 返回目錄
土圓樓 陳廣
土 圓 樓
福建西南處在武夷山和玳瑁山之間,這一帶叢山峻嶺,一眼望去是山連山,除了近山就是遠山。山區的氣侯屬於亞熱帶,潤濕多雨,所以山上都是長滿樹木,四季常青,冬季氣溫雖接近零度,但仍可見鬱鬱蔥蔥,綠葉滿山。近代因對山嶺管理得不好,高大的喬木已不多見,一般的小喬木和灌木倒是隨處都有,長滿了深溝和山野。而對民生最須要的田園可就是很少見到,少之又少,這對粵東的山區同是屬於窮鄉僻壤型的地區。
客家人自中原南遷,大概是在五胡亂華時代開始,到宋朝末年、元朝及明朝初時又有大批因戰亂等原因,輾轉遷徙到福建的西南部一帶,又陸續向廣東的東北部推擴,這樣的遷移已停止了將近600年。客家人在20世紀則是向海外的南洋發展,不像歷史上那樣的大批遷移了。
他們由於初到南方,雖然可耕地比中原少得多,條件又差,但氣候及謀生的客觀環境卻又非常優越,雖然沿海一帶各種條件比山區好上千百倍,而土地已被先到達的移民所佔據,故祇好在山區留下來休養生息。
山區的最大特點是交通不方便,稍爲平坦的土地也非常少。而野獸卻很多,如野豬、狐狸、山貓、獐、老虎都有,近年則很少了,有的如老虎等可能絕了種。
原來住在這一帶的是少數民族如:苗、瑤、畲(She 讀一聲)等,後來逐漸跟眾多的移民等通婚,現代已找不到純血統的後人。但有些村則能找到他們生活過的遺址名稱。如稱爲畲坑,苗寨等。
人們相處在一起往往會發生諸多的矛盾,尤其在族群間大大小小的事故就更多。故客家人初時多以家族爲群居的個體,尤其有血統、宗親和姓氏相同的宗族關系,群居在一個村子裡,甚至是同住在一個大的宅院裡,一來因是血緣的關係,大家可以互相關懷和照應,能保障生活和居住的安寧。如果遇到一些盜匪之類的團伙入侵,大家可以組織起來聯防抗擊,這樣無形中形成了客家人居住的獨特模式——圍屋。而這種住屋分爲方型的三堂屋,即有三個廳堂和有雙橫屋的大圍屋。若是上、下兩層則一個這樣的大屋,起碼超過200個房間。圓型的圍屋四周是圓型,中間亦有兩廳堂雙橫屋的大型建築物。
所謂的“土樓”是指建築材料爲:黃泥土、石灰加沙石,而以石灰越多則樓房愈結實。將石灰、黃泥土及沙石按一定的比例要求拌好,這就是“三合土”。將這三合土在一木板的模框填好,即是墻的厚度并加以固定,然後用木樁夯(hang讀一聲)實。夯三合土時在墻的模板裡,以一定的距離,如一尺或二尺,加上一塊稍大的石塊,有如鋼筋一樣有加強堅固的作用。這樣的墻將更爲堅固。所以這種墻經歷幾百年,仍是無比堅硬,挺立不倒。
大埔縣跟永定縣是毗鄰的兩個縣。而大埔是在廣東的東部,永定縣是福建的西南部。兩個縣都屬於貧窮的山區,而住民都是客家人。大埔人多是在明代初年,從永定縣遷徙而來。雖然都講客家話,可就是有很大的差異,永定話比較高音且音調生硬,大埔話比較近上杭話,較順和軟性,可以互通,但音調則完全不同。
這次由茶陽鎮的鎮長帶領我們一行人,特地參觀福建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圓型土樓。這種樓在永定縣有幾千個,大埔縣則沒有見到。這個振成樓比較典型,但不是最大的一座土圓樓。
振成樓建於民國元年,即是公元1912年。
此樓由林氏三兄弟建成。共用了八萬大洋(銀元),花了五年才建成。爲記念其先祖福成公及丕振公父子,而取名爲“振成樓”。
樓的外墻爲三合土夯成。樓高19米,頂部用青瓦覆蓋。這座樓的中間亦是一圓型的環樓,卻是用磚砌成,跟外環的三合土結構完全不同。其實是中西合璧的建築組合,
外環分爲四層:底下的一層作爲廚房及飯廳用;第二層是糧倉;三及四層是臥室。這樣的結構特點是將外環按八卦的方位,分爲八個區,每區用墻隔開,用走廊當作過道把各區聯通,實際是有消防作用。曾有一次發生火災,僅燒毀該區的房間,沒有波及整層甚至整座大樓。因每個房間都是用木板間隔,萬一發生火災將有燒盡整個大樓的危險。全棟大樓有四個樓梯通上下各層,是既分開又整合的完美建築設計。整座大樓總共有208個房間。每層有40間房子,
中間的環樓是二層,裝飾得很講究且非常精緻,是爲中心的活動場所:有議事廳、宴客廳,亦可作戲臺。廳裡的墻上挂有很多名人的楹聯、字、畫等文雅,且又非凡的氣質。
樓内東西各有一口水井,如八卦中的陰陽二極,兩口井相距不到100米,而井裡的水卻不一樣,東部的水溫要稍高出一、二度,其水位亦有差別。再往井中看去兩口井的水亦有混濁和清澈之分,即東邊的較濁,其實兩口井水都是清涼可口,源源不絕,取之不盡。最主要的是大樓的食用水取自樓裡,不是樓外。萬一有什麼兵災匪禍,可以不受任何映響!
大樓的主要出入大門,分爲天、地、人三方位的布局,以正南方的大門爲正門。平時東方的住戶走地門,西方的住戶走人門,即東、西兩個門要逢年過節或婚姻喜慶大事才打開。如有一般的客人則開中門迎客。内環的大門不開,除非有七品以上的官員,即縣長以上的官員到來,内外環的二道大門才同時敞開,以示隆重歡迎。大門的門板除用20公分厚的木板製成,外層另加0.5厘米的鋼板加固。門栓則用30公分方形木柱,在墻上開孔,當關上大門再用門栓插入兩邊墻孔時,真的是固若金湯,樓内婦孺老少都可以高枕無憂。所以,在舊社會住在這種土樓裡,那是非常安全。若有外賊進去偷竊,把大門關上後,真的是插翼難飛,形成了甕中捉鱉。如果,有外面來攻的匪徒,在四樓的瞭望口可清楚見到何方神聖,從三樓的窗口可以進行防御性的抗撃,樓裡則糧食和食水充足,無所懼怕,是防盜的最安全房屋。
土樓的設計是向心式的結構原理,即從地基開始,往上升高時墻的立面逐步往圓心傾斜,形成一個上面窄而地基寬的圓筒體。當地震發生時,樓的向心力能抵消樓體往外倒塌的作用。又因是圓形的外墻,當有強烈的大風吹襲時,圓周有分散應力的作用,而在山區亦不會有很高速的猛烈、強烈風發生。所以圓形土樓更是防地震、防烈風的優良而完善的樓宇住所。其生火的煙囪則隱藏在土墻裡,直通至瓦頂散出去,故煮食時不見有吹煙冒出。
近代人多以簡單、清靜來居住的環境,如土樓那樣全住滿人,雖是同一的家族成員,不免有時會有摩擦、口角等發生,則又變成了不好的因素。目前,住在土樓的家庭和人員都不多,一部分已在外地工作發展,而很多已搬出到外面另外建造小型的屋子生活。現在,地下一層的房間多作爲商業性的小店,出售一些小紀念品、小吃和小食物等。
整座樓裡有很多楹聯,多是鼓勵兒孫後輩勤奮向上,刻苦經營,廣交天下良友等的庭訓、警句和銘言。
參觀完畢,還到另外一座土樓去參觀客家人的傳統風俗、文物。
在這個僻靜的叢山密林裡,福建省的西南部保留有七千多座這樣的土圓樓,僅永定縣就有土圓樓360多座,樓的直徑最大的是82米,而最小的是17米。最古老的是始建於1709年,即是清朝的雍正年間,這座樓是在高頭村的“承啓樓”。目前,據說仍住有80多戶,計有600餘口人居住。
方形的土樓據有方向性,對通風、採光有較高的要求,尤其四個角的房間比較陰暗,所以說圓形的土樓是在方形樓的基礎上改良,取其優點,避去缺點而發展起來的。
這種圓形土樓的建築模式及其樓宇結構,在中國來說是別具一格,而在全世界的建築史上也是獨特無二。不可否認,這卻是我們客家人的先軰們,寶貴的實踐經驗和豐富智慧的結晶,也是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
要補充一個大笑話:就在幾年前,美國人向全世界宣布,說是他們的人造衛星,在中國的東南部山區,部置了大批的圓型新式武器。原來,美國佬發現的新式武器,就是中國福建西南永定縣的圓型土樓。這在中國早就存在幾百年了。卻變成了美國人造衛星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