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部 - 會員創作 返回*目錄

「窮」快活的日子

「窮」快活的日子

- 羅萬明 -

    「火燭呀!火燭呀!」一個小伙子,在屋旁向樓上的窗口大喊。霎時間,一小隊人馬,匆匆飛奔而下,迅速圍聚在屋裏的飯桌,倒是笑嘻嘻的。原來這是他們自創的開餐的口令。初時,附近的人,聽到大喊火燭,也不免驚惶。久而久之,對發出這樣時間性的開玩笑的號令,大都已見怪不怪了。

    就是這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哥,在上一世紀四十年代之初,走到粵北連縣一個偏僻的小村。他們大概十來個志同道合的,租了一間村屋,住在學校的附近,往後的學習生活,就一夥兒自行解決了。

    我們找到一所較大的房子,屋主可能是一個較富有農民,人很忠厚、善良,供應我們一切的傢俱和廚具。我們大家都沒有錢了,租金可以拖欠;沒有米,也暫借給我們,連燃料的谷殼,也免費供應;遇有小病,他會給我們一些草藥。他甚至說可以開刀,為我們施手術。這一點,我們只好銘謝了。畢業時,要離去了,我們還沒有錢還債,便向屋主說明,他也表示諒解和信任。後來一姓關的同學,攜款回去清還,並對屋主表示我們深深的謝意。我們因為有了這份同情和支持,才可以渡過不少生活上的難關。

    我們在這裏,學會了到墟場選購食物,回來煮飯、炒菜,也慢慢懂得用一小撮、一小撮的谷殼,投進灶內,拉風箱,使火紅紅的燒起來。最後做成一桌子的飯菜,不再是飯來張口了。

    大夥兄沒有為了生活的困迫而苦惱,卻是學習認真,生活充實、愉快。而課餘,便各有所好:參加文社、讀書會,用心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參加文藝、歌詠、戲劇、體育和宣傳抗日等活動。還有一些同學跟一位姓趙的學長學習聲樂,不時早晨到山崗上練唱,悠揚的歌聲在群山中迴盪。後來這位師姐,進了中央音樂學院,現在是一位教授,還在輔導研究生。

    1942年初,我們要到縣城演出造型的黃河大合唱,演唱「旗正飄飄」、「歌八百壯士」等節目,籌款勞軍。大夥就背負起佈景板、道具、樂器、翻山越嶺,徒步六、七十華里,都不以為苦,沿途還大唱抗日歌曲,振奮得很!結果,演出很成功,備受讚賞。

    在村裡,不時有學友生了發冷病,治這種病的藥品,在當時十分貴重而難得。一位姓方的同學知道了,就輾轉把特效藥「見蓮丸」不斷送來。去年在北京,和他談起往昔的此事,一同都付笑談中。

    另一位姓吳的同學,患了重病,往縣城住院留醫。有同學就主動赴醫院陪住同一病房,隔床相對而臥。醫生說,不如分房吧!答曰,就在這裏好照顧。後來吳同學被轉送回家調養,過梧州時,到醫院照肺,得知結果,是晚期的肺結核病。不久,他就去世了,令人惋嘆!而陪同的人,不知是否有較強的免疫力。如今可幸還健在。

    最後,說到我們這一夥,不知怎的,形成了一項不成文的習慣,不論那一位屋友,

收到經過千山萬水的曲折旅程才到手的錢,都樂意毫不保留地用以安排大家的生活。想

起來,這可算是一項小發明吧!那就算是這些小夥子的一點創意好了。

    彼此長久的相依、相敬,以及心靈上的相通,由是結成了深厚的友誼,真可謂情深

誼長啊!

    畢業了,大家初步成長了,於是各奔赴五湖四海。他們過往,為祖國、為社會,都

作了一定的貢獻。如令,大都退下來了。驀然回首,六十多年過去,大家偶爾有機會再

次相聚,都十分珍惜。歡笑問,豪情不減當年,回想過去艱苦窮困的日子,大家都大笑

一番回應。人生的故事多精彩,都讓她留在往昔的歲月中吧!

    令人永遠懷念的友誼,令人永遠懷念那一段學習生活的日子啊!難忘這「窮」得快

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