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部 - 會員創作 返回*目錄

難忘精彩紛呈的環保月

難忘精彩紛呈的環保月

(2004年5月在香港、武漢和惠州)

- 王 煜 -

    中國一切學派中,道家最關注環保。梁啟超傾向佛教而非老莊,幸虧他的孫兒梁從誡堪稱環保功臣。他和梁曉燕合編的環保精品《為無告的大自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刊載雲南大學生物系96級生態學專業王愉於96年12月給梁從誡教授的一封信,她對昆明市景點翠湖感嘆道:「湖水共油漆一色,塑料袋與海鷗齊飛。」比起庾信<華林園馬射賦>及王勃<滕王閣序>,這兩句打油賦更富娛樂性,令人忍俊不禁。2004年5月淮河遠較嚴厲的污染,使大批河畔居民患癌喪命,王愉等熱心人士必定痛心疾首了。安徽、江蘇、山東三省彼此歸咎,互相推搪責任,其實由於「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根深蒂固的惡劣傳統,大家傾倒垃圾於淮河就算「衛生」吧。憶念往昔全國火車路遍佈廢物,因為服務員和乘客不約而同扔棄或掃除垃圾出車外。此怪現象已成歷史。為了生態平衡,王愉函末表示不再使用方便飯盒及一次性筷子。我欣賞英國超級市場以厚紙袋取代塑膠袋,甚於歐陸要顧客購買膠袋。造紙廠、皮革廠和漂染廠排洩的污水不易處理,排污費轉由工業產品的顧客負擔。無奈一般人浪費紙張,引起污染的惡性循環,害盡水族。廉價的「基圍蝦」不在紅樹林而於人工池塘吃抗生素和銅料成長,蝦身太多「重金屬」進入食客身體。難怪音樂家楊寶智學長在美國品嚐蝦蟹後皮膚無事,卻於深圳一吃就癢不可耐呢。

    河南大學法律系律師專業96級張定坤寫信給梁從誡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在,人們仍在犧牲自我生存的環境,來換取暫時的利益…我生活在開封…這素以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而號稱北方水城。鄱陽湖、包公湖作為旅遊城市的一部分,…穿城而過的惠濟河曾經是宋代京城的運糧河,現在卻成了工業污水河。以前河中有魚有蝦。現在卻是黑如墨汁,…這水是流向淮河的,用淮河水澆出來的糧食怎麼吃?吃了怎麼不患病?」張定坤發人深省的書函彷彿預告淮河浩劫。洛陽民航飛行學院安監部郭小麗<為我和環保>宣稱閱讀唐鍚陽《環球綠色行》後感觸很深,特別是關於水的順口溜:「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質變壞,八十年代魚蝦絕代,九十年代看誰躲得快。」唐鍚陽<為甚麼要愛護野生動物>援引柳宗元<放鷓鴣詞>及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鄭板橋發揮莊周精神道:「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怡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他提出兼利人禽的環保良策:「欲養鳥莫如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唐鍚陽再引弘一法師對其門徒豐子愷畫作<囚徒之歌>的題詩:「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淒入心脾。何如放捨,任彼高飛。」我欽佩清初雜家李漁(笠翁)在《閒情偶記.院部》宣稱:「予性最癖,不喜盆內之花,籠中之鳥,缸內之魚,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籠鷙鳳之想。故盆花自幽蘭水仙而外,未嘗寓目。鳥中之畫眉,性酷嗜之,然必另出己意而為籠。務使不見拘囚之?」。我認為李漁連畫眉亦不宜畜養,應仿晉代佛家支遁(道林)放鶴衝天。

    環保中堅楊東平<綠色文明在中國>悲愴於匪徒謀殺且盜走瀋陽動物園的半歲東北虎,然後像法國「小野貓」碧姬巴鐸抨擊皮草歪風說:「當抵制穿野生動物裘皮服裝成為世界潮流之時,穿用野生裘皮服裝在中國則成新的時尚…商人們肆無忌憚地經營珍禽異獸,變賣皮毛獸骨,或…為美味佳餚。」西藏羚羊和海豹慘遭滅門式屠殺,藍鯨(最巨動物)與鯨鯊(最善良且最巨型的鯊類)劇減,大自然亮起紅燈。楊東平遂倡綠色的意識、政治、文化及生活,省察七十年代的環保運動進展為八十年代的綠色運動,即從淺綠到深綠,喜見國家已建451處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三千多種動物,禁止虎骨犀牛交易。康雪<給孩子一顆綠色的心>推崇德國中小學的環保教育,援引魯道夫學校老師強調教學生從種植和編織懂得做人,而非只懂在考試爭取分數。青少年要養成綠色的心靈與行為。印度聖雄甘地善用兩英文字押韻:The earth has provided enough for everyone's need, but not everyone's greed.(大地可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卻非每人的貪婪)。請看北京《自然之友通訊》1997年第二期「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為無告的大自然請命——《雪山尋夢》代序>批評儒家雖講君子有好生之德,遺憾在動物價值僅在食肉寢皮及臟器造藥,「食不厭精」的聖人不避諱對熊掌的偏愛,從活熊剁下才算可口。中華美食竟為猩唇、猴腦、豹胎、熊掌、駝峰及野駝蹄,現代降格以求穿山甲(鯪鯉)、果子狸和貓頭鷹。孔子食不厭精而孟子始談兼嗜熊掌和魚,令我震驚的是誇耀良知的亞聖,對斬巨熊雙掌毫無惻隱之心!倘若盂軻活於現代,必定贊成用管抽吸活熊膽汁了。道家人格難比儒家高尚,不忍知見祖國動物逃奔西伯利亞,更關懷植物。

    北京《科技日報》已故記者馬曉晨在96年《科技日報》發表<樹痴謝定淑>,戲言謝女士缺乏綠元素,描述她的家鄉四川瀘州雲:「為了躲開日本鬼子的飛機轟炸,縣立中學搬到長江邊上,好大的一片龍眼(桂圓)林。一個清秀伶俐的女孩在濃綠的樹蔭下讀書:上高中,女孩考上復旦中學,在重慶東溫泉大山深處,樹林、古廟還有戰亂中校園難得的寧靜。」她繪製<雲中山脈陀羅山南麓地形圖>,憧憬林業村的遠景,激情澎湃地在地圖背面撰詩<迷綠>:「悵山川無垠,美土覆兮,何佳樹之稀?盼草木葳,流泉暢兮,五穀豐以時。吾雖盲且愚,病又弱兮,考驥思伏櫪。順天行不惑,人皆悟兮,樂土長安民。」謝定淑視力極弱而滿懷綠意,可憐眼睛正常的俗人不曉得觀賞蔥翠巨樹,只懂摘食荔枝龍眼。2004年5月13,14兩天,我在武漢大學出席海峽兩岸首屆當代道家研討會,發言盛讚道家的環保意識,建議「當代道家」包括兩位已故教授:哈佛哲學系的諾鍚克(Robert Nozick),成名作是《國家,無政府主義及烏托邦》;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的張鍾元,代表作為《道與創造性》(Tao and Creativity)、《禪宗之源》(Original Teachings of Chan Buddhism)以及存在主義英譯的《道德經》。從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退休的柳存仁教授精研道教和小說,可算整個新道家;先師牟宗三和恩師饒宗頤均只算半個道家,分別宗奉儒佛。我宿武漢翠柳賓館三夜,用莊子精神觀察枇杷樹、松杉及梧桐。室友董光璧出身北京大學物理系,服務中國科學院,主張英國李約瑟,美國卡普拉和日本湯川秀樹皆屬新道家。我曾三度代表儒家出席聯合國主辦的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及亞洲宗教和平會議,1978年我感會議學術性弱而婉拒再參加,會長杰克(Homer Jack)教授邀請北京社會活動家兼書法家趙樸初居士代替我。武漢大學宗教系山東蓬萊大漢宮哲兵教授是蕭萐父先生高足,撰著《唯道論的創立——質疑中國哲學史「唯物」「唯心」體系》(武漢出版社,2004),主編該研討會論文集《當代道家》,僅博士生郭剛<先秦道家的生態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屬環保哲學。上海李約瑟文獻中心王國忠研究員贈我《李學通報》第35期,它簡介英中文化合作的直接推動者四川武勝人羅忠恕(1903-1985)教授,他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曾任華西大學文學院長。武漢市長春觀所贈《湖北道教》首期(2002)載武大退休教授唐明邦<道家養生要訣>附<太極拳贊>。陳鼓應兄說服我回家寫成書評<百孔千瘡的《道德經淺釋》>七千字。

    5月25日至27日,我帶妻參加惠州生態、環保訪問團,在龍門鎮香溪河乘竹排漂流,飽覽或親嘗竹林竹屋竹亭竹車的旖旎奇趣,訪探香溪堡、五宅古圍及廖氏宗祠,後者客廳稱「菑(音資,指初耕田地)畬(音余或佘,指熟田或燒榛種田)堂」。翌晨往龍門溫泉享受負離子充盈的新鮮空氣和含48種有益元素的礦泉。下午登觀音山看近代國共史跡又俯瞰西湖後(湖中小島、百花洲及陳炯明故居),赴惠東縣陳氏創辦的永記生態園,此農莊由香港永記食品有限公司投資千萬美元,員工兩百餘,田間碩大南瓜可愛,小店售賣來自荷蘭等國的不辣辣椒,草莓、番茄及冰淇淋。晚餐是綠色蔬果宴。添加些微肉類。夜宿巽寮灣渡假村,清早起床登漁船看土著撒網,只捕獲幼鱲、花蟹、小蝦熬粥充早點。碼頭有丹麥美人魚式裸女雕像,鄰近書法家啟功「詩境」兩個石上紅字和天后廟。漁船污染海灣,我們不敢游泳,九時即轉進餐館,嚮往朱鎔基總理所批七百多萬基金興築的中國唯一海龜自然保護區。遠眺優雅的沙灘,就是晚間海龜的產卵勝地。此灣恰巧交會著冷暖兩支洋流,養殖的綠海龜最高齡147及110歲,殷切吞食團友用五元買一包的小魚。平均千隻幼龜只能長成一隻,雄龜終生不上岸。世界共有16個海龜保護區,須知漁鈎、漁網、塑料袋及海水污染累害極大量海龜,何況第三世界土人比法國人更愛烹煮海龜大快朵頤。綠蠵龜園袖珍,皆因龜懂人性也曾救人而得寵;植物無人性,生態園勝在蔬菜色彩繽紛,免除公害;數十龐大溫室有自動調控裝置及無土栽培系統,不須噴射害人的農藥,與貴州茶葉異曲同工。

    永記生態園健康有餘而華味不足,西洋情調甚濃。三個月後我們喜見貴州惠水縣的牟氏生態園填補這缺陷。全國省份以貴州最窮,但是農民貧困得買不起農藥,竟有優良的副作用,農作品免受污染。廿世紀港民嚴厲的遺憾之一,是蔬菜茶葉常帶農藥苦味,由於不易徹底清洗DDT等殺蟲藥。然而殺蟲藥必定「殺錯良民」。毒害人畜和寵物。農藥絕非哲學所謂必需之惡,牟氏生態園堪稱典範。黔人本無牟姓,吳三桂部分下屬乃山東牟氏,定居貴州遵義。內子中學校友牟曉莉之父牟應書先生高齡78,精研茶葉60載,中央電視台曾用半小時訪問他。他的長子牟曉虎和親友合辦惠水縣森林中不用農藥的茶園兼果園,以牛糞作肥料而不取化肥。曉虎向我們示範茶道,泡茶甘香清洌;又帶親友參觀偌大翠綠的植物園。下午全體乘車往白鳥河畔。我已遊珠江三大支流之一東江的起源——河源市新豐江及其水庫,未探北江根源,卻有幸於西江之源白鳥河划艇一小時。同舟搭客包含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張新民的千金及其男友。廣東省的「母親河」旁有竹簡長廊,用四言打油詩體裁介紹港澳特首及李嘉誠、鄭裕彤、邵逸夫、霍英東、馮國經、田家炳、蔣震等官商。貴州「天無三日晴」非指經常下雨而謂偏多陰天。「地無三尺平」實屬褒詞,平坦似荷蘭則無瀑布與梵淨山,何況烏江經四川注入長江!「人無三分銀」已成歷史,可惜貧富懸殊。我和妻捐建了一所「煜岑小學」於遵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