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       


第九十三期 (1)   會 訊   2006年12月22日


  十載凝聚 盡顯和諧
會長 張欽燦
 我會於1997年成立。當年各位創會者艱苦開拓,堅持不懈,一步一腳印, 一年復一年,凝聚力量,發展會員,人數持續增加;由初創會時的不足300人, 到目前的3,000人,增幅高達10倍,成績堪稱理想。最難得的是會員們多年形成的和諧團結, 愛會如家的精神。在最近我會作東道主舉辦的港、穗、澳、台四地退休教工聯誼交流活動, 這種精神更表現得十分顯著,理事全體投入,眾多新舊會員擔當義工,上下齊心, 協同工作,感人事例,不勝枚舉。參加的會眾和外界的友好一致給予好評, 咸認為這是一次辦得相當成功的大型活動!高度表現了我會和諧合作的團隊精神。 一位理事深有所感地說:這次活動真值得88分!這個評價,絕非過譽。
 踏入2007年,慶祝10周年會慶是我會的中心工作,將會有一系列的紀念活動。
 熱心會友捐建的12所希望小學,是獻給會慶的第一份厚禮。
 跟着,會方決定在4月26日假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所辦“高歌歡慶十載情” 的文藝綜合表演晚會。
 7月27、28及29日一連三天假香港大會堂高座舉辦書、畫、攝影展覽。
 還有編印10周年紀念特刋及其他有關的紀念活動。希望各會員本着愛會精神, 獻上你的心意,積極支持和參與,共同努力把我會辦成為一個和諧優質的大家庭。

  歲末小結
*希望工程工作小組*
 截至本月中,捐款總數高達壹佰柒拾玖萬,而捐款人數共為371人。分佈遍川、贛、黔、 粵四省之十二所希望小學,俱已完成奠基及簽約手續,工程正積極進行中, 預計可如期於明年內全部落成,為山區的孩子帶來安全的學習環境,也為他們的未來點燃希望。 透過這項希望工程,也反映了會員們,縱然是退休了,還仍心繫祖國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 獻出愛心和關切。


 捐獻希望工程芳名錄
(第九次統計名單共4人)
歐陽澤祥(伍佰) 胡漢榮 鄭素芳伉儷(壹萬) 盧婉華(貳仟)


2007年上半年活動(部份)計劃(初稿)
*合唱團*

 本會合唱團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非常之大,會訊曾作多次報導,現舉辦招生。 招生日期:1月10、17日(星期三) 上午10:00—12:00 (親臨本會會所) 團費:每半年收150元。
 現歡迎有音樂基礎又有歌唱興趣之會員報名,報名經試音後獲錄取者再分部編組。
***************************************************

中國畫班招生

課程內容:傳統中國山水及花鳥蟲魚畫之技法, 包括構圖、著色、筆法、墨法、水法等。
導師:梁崇鎧老師
上課日期及時間:
初班:2007年2月1日 ( 逢星期四 下午一時至二時三十分)
中、高級班:2007年2月5日 ( 逢星期一) 上午十時至十一時三十分(上午班)
下午一時三十分至三時 (下午班)
上課節數 : 共15節、每節1.5小時
費用 :會員600元、非會員650元
上課地點 : 九龍彌敦道482號2樓 本會會所
報名: 親臨本會或致電2782 6065陸小姐
書法中班招生

導師:中帑先生(被編入「中國當代藝術界 名人錄」。姜丕中先生說:中帑是一位多 產,非常富有創新、有活力的藝術家……)
開課日期:2007年1月16日(二)
限額:10~15人
全期學費:600元(12堂)
上課時間:上午11:00—12:30
上課地點:本會會所
報名請電:2782 6065陸小姐
集體舞班招生

開課日期:2007年1月23日(二)
701班時間:逢星期二 下午 2:15—3:30
702班時間:逢星期二 下午3:45—5:00
全期學費:會員 $280 會友 $300
上課節數:共10節
上課地點:本會會所
導師:馮少芳小姐
簡化24式太極班招生 

開課日期:2007年1月10日 (每週上課兩節)
費用:會員380元 非會員400元
上課時間:星期三下午13:00—14:30
及星期五上午10:30—12:00
節數:16節 上課地點:本會會所
導師:林珍 人數:20人
報名:請致電本會2782 6065陸小姐

本會粵曲組在導師尹嘉星小姐悉心指導下,唱功頗有提高。為了酬謝知音及加強社區之聯系, 再一次作公開演出。演出時間為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下午一時至六時。 演出地點在香港跑馬地黃泥涌道的禮頓山社區會堂。(即跑馬地聖保祿中學旁) 免費但須憑票入場。部份門票發給當地社區,招待長者欣賞,剩下的門票有限, 請會員到會向陸小姐索取,每人限取2張,派完即止。


2006年12月份 推介新會員入會熱心會員芳名錄
教聯會(46) 李金鐘(12)陳李靈鶼(6)張欽燦(5)陳麗妍(5)
佘彩霞(4) 廖滋源(3) 馬杏儀(3) 陳紫燕(3)王齊樂(2)
陸李韶佩(2)劉彤徽(1) 胡桂芳(1) 羅幗英(1)梁宣華(1)
劉倩兒(1) 劉振維(1) 李仲美(1) 老麗萍(1)鄭開鳳(1)
容祝霞(1) 李紹玫(1)      
註:括號內的數字, 表示新年度(06-07)由八月三十一日至今的累計數字

安德尊、潘芳芳與口琴組開聖誕舞會  

 合唱團和舞蹈組在翡翠台「開心老友記」的電視節目中演出不到半年, 口琴組又獲邀於12月14日到該電視台錄影,安排在24日的聖誕節目中播出。 這意味着我們的藝術修養不斷得到社會賞識,真是高興。
 12月14日下午,本會口琴組一行17人,在張欽燦會長率領下,準時到達清水灣無線電視城。 錄影前,該電視台的鄭小姐請我們七男七女的組員到化裝間扮靚靚。
 說到扮靚,男組員已經是盛裝而來,深色西服,白襯衣,鮮艷領帶,非常有成熟男仕魅力, 再戴聖誕帽,顯得活潑年青;女組員雖亦是盛裝赴會,但不是演出服,來到化裝間才換裝、 補粉。經過一番打扮,一身黑褲白襯衣,黑底碎花背心,紅色聖誕帽,端莊大方,明艷照人, 免不了拍下幾張靚相留念。
 剛入錄影間,導演着大家走到慶祝聖誕的佈景前,面對三部錄影機試位。所謂試位, 其實就是開始演奏試錄,為的是讓大家適應錄影的環境,也令兩位主持了解演奏的具體情況, 以便準備如何配合和訪問。
 導演一聲再來一次,在詹鎮邦導師的手風琴和陳佩霞女士的敲擊樂的伴奏聲中,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的口琴聲,立即引我們沉醉在年輕時期美好生活的回憶。 琴聲稍停,再起“Jingle Bell ”的歡快跳躍旋律出現,聖誕的歡樂熱鬧氣氛驟然來臨, 大家不期然手舞足蹈起來。安德尊和潘芳芳兩位主持已走到口琴組男女組員之前、詹先生、 陳佩霞女士之間,隨着歡快的節奏唱着“Jingle Bell ”跳起舞來,歌聲告訴人們: 「開心老友記」的兩位主持提早與我們開聖誕舞會。
 歌聲、琴音停止,安德尊先生先訪問詹導師,潘芳芳小姐訪問陳佩霞女士。 當他倆知道口琴組的成員年齡這麽大又都不是音樂老師,而且成立也僅僅一年零八個月, 他倆很高興地稱讚。最有趣的是:潘芳芳小姐問陳佩霞女士:「您的兒孫在電視中看見您演出, 他們會怎樣睇您呢?」陳佩霞女士答得很乾脆:「返老還童!」真的,我們正在返老還童。 我們年紀雖大,心境却很年青。哈哈。
 在笑聲中,訪問結束,錄影成功。請大家在12月24日上午8時在無線電視「開心老友記」 節目中與我們共慶吧。

紅土地的路     *郭勳亮*
一 小康之路
 江西省興國縣,一個香港人不大熟悉的地名。
 江西省興國縣,是著名的老蘇區,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的國共衝突以及三十年代 的抗日戰爭中,只有二十一萬人口的興國縣,就有五萬多人參加了紅軍。故此, 興國縣可以說是共和國成長的搖籃;也可以說,沒有興國縣的二萬三千多名烈士的英魂, 也未必會鑄成今天的共和國。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前仆後繼的奮鬥裡,興國縣出過五十四 位將軍,因此,興國縣又名將軍縣,在國內是赫赫有名的。
 抱著與上次前往贛縣建校時同樣的疑惑,再度踏上江西建校之路:江西人民為革命付出了 性命和鮮血,為中國闖出了一條新出路,但為何老蘇區還是步履踟躕?在政治和經濟上 還是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甚至可以說:興國縣至今為止仍是一級貧困縣,仍要國家的扶持, 還要我們香港人來此地建校扶貧!
 事實上,國家並不是對興國縣忘懷了的,六十年代末,中央撥款在縣內興建了一座大型 水庫和一座中型水電站。由於時機未到,全面富強的路還未見起飛。此後,一九九六年, 京九鐵路全面通車,鐵路局也因革命老區的原因,特別拐了幾十公里路的彎,使鐵路經過縣城。
 十年的光景一幌就過,別以為「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但興國縣老是未見飛騰。
 歷史的流逝尚不太遠,據悉,五十四位將軍中,至今健在的還有八位,如果以中國人的 鄉情來說,這些老將軍,雖說已是八九十歲的垂垂老矣,但他們晚年的餘暉, 為何還不能再度照耀這片紅土地?或者,昔日革命的使命,是否和經濟建設起不了共鳴?
 歷史的步伐是飛躍急促的,尤其是在這一百五十年來的中國,在鴉片戰爭敲開了封建的 大門之後,一連串的戰敗和割地,使傳統二千多年的帝國崩潰。自民國以至共和,其間風雲變幻, 令人目眩。和平以後的這五十年來,也處處令世界驚訝。綜觀今日中國繁榮的起步, 是由珠三角的工業帶動,一躍千里,使中國在短短三十年間,由貧窮落後而成為舉世矚目的 「世界工廠」,這長足進步的背後,全賴工業化的功勞。歸結至此,如果當政者識力不夠、 眼光不闊,一個遲緩,就會落後於人。正是如此,江西要和沿海發達地區看齊, 要擺脫貧困的面貌,扶貧根本不是辦法,非要自強不息不可,更要撇開革命光榮的包袱, 找出根本的出路:要辦好教育,培育人才;還要工業化,這才是致富之路。這是我的看法, 也好將興國縣或其他落後地區還未追上小康之路的這個疑團解開了吧!

二 大同之路
 既說是老革命基地,在空閒時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其中有一個「馬前托孤」的故事, 至為感人。
 1936年春,二十五歲的李美群,一位年輕俊秀的女紅軍,在江西南昌的獄中病逝。 那是混戰時期,一條人命,不算是甚麼的一回事。在國共三十年衝突中死亡的, 又何止千千萬萬。
 1979年冬,一位頭?開始斑白的中年婦人金秀冬,在一具小小銅像前,跪地不起, 長哭四十五年來對生母的懷念。
 原來當日,因國共對峙形勢緊張,李美群剛誕下女兒的第二天,接到命令後,要分別女兒, 奔赴前綫,臨行將取名鍾全列的女兒在馬前托孤給母親撫養。
 其後,李美群不幸被捕,身陷獄中。為免鍾全列遭到不測,改名換姓地叫金秀冬了。 從此,湮沒在茫茫人海中。
 李美群在共和國誕生的歷史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馬前托孤的故事,也被編為劇本 和拍成電影,自此,李美群便成為家傳戶曉的人物。李美群的英雌形象:馬上的一身戎裝、 英姿颯颯,大有為了國家而舍骨肉親情的傲氣,毅然將女兒交托母親撫養的情景, 被塑成一具小小的銅像,供放在興國縣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內,供後人瞻仰。
 至於金秀冬在幾十年後如何恢復回鍾全列,如何重認生母,這個故事恕不後續了。
 畢竟中國人在這一百五十年來打的仗已夠多了,中華烈士犧牲和流血太多了。
 中國人,應該塑造一個屬於全中華民族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一個屬於五千年歷史的 民族英雄的紀念碑。如果事成,那簡直是曠古絕今的做法,試想中華古今英雄之多, 人才之盛,如今總合濟濟一堂,共享後世子孫朝拜及緬懷。如這般胸懷之大,氣魄之大, 也只有中國人才有這股澎湃的思想,也只有中國人才有這般偉大的思想!
 據說王光美在晚年時曾舉辦過「毛澤東劉少奇後人聚會」。文化大革命期間, 劉少奇受盡迫害,最後鬱鬱病終,到劉少奇遺孀一笑泯恩仇,百般的情意結,就此化解。 這種度量、這種胸襟,確是古今中外所罕有。希望有日,兩岸領導人能有協議: 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永遠不再,海峽兩岸之間的種種恩怨一一化解,共締和平、 全國統一!是時全國舉杯,全世界的華人一同舉杯──中國正式踏上大同之路!
 余兆翔和我二人代表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於十月底前往江西省興國縣瀲江鎮的 睦敬小學,捐獻十六萬元,為「單何淑端希望小學」進行奠基禮。此誌。 (篇幅所限,文章有所刪節)

鳴 謝 義 工
 參與本會第92期寄發會訊的會員會友計有:何潔珍 佘彩霞 周岐伯 陳佩霞 戴定耘 王淑琼 蔡配顏 戴旺娟 潘香蓮 謝寶月 盧根耀 黃端梅 林清美 梁宣華 何密森 羅尚珠 張玉蘭 葉錫賢 譚月好 陳穗蓮 湛慧玲 陳李靈鶼。對於老師們積極參加義工工作,我們謹致衷心感謝!